新零售變局:高估值電商瘋狂搶籌低估值實體商業
電商圈子從未停止過變革,近年來,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生鮮超市、無人便利店、無人超市紛紛落地。除了鋪天蓋地的電商巨頭入股線下零售的消息以外,越來越多電商紛紛開設線下自營店,“新零售”已經充分撩起了電商的憧憬與騷動。就目前來看,電商巨頭們都已基本入局線下業務,在不久的未來將會呈現更多的電商線下新玩法。然而,從線上到線下的蔓延勢頭,還遠未達到頂峰。
電商涌入線下,求變是共同的主題,目前的領先與落后都是暫時的。
電商品牌轉戰線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水漲船高的線上流量成本 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,而線下流量成本已經低于線上,且能產生極高的用戶粘性。 實體商業不可小覷的投資價值 眾所周知,實體商業相對來說是擁有部分資產的,比如建筑資產。而資產本身也是在不斷增值,比如這幾年實體商業的價值就是挖地,住宅同樣也是,導致土地資源越來越稀缺,所以從資產方面來看,在實體商業投資的價值顯而易見。 互聯網資金獲取相對容易 由于互聯網電商本身處于一個高估值的水平,它的資金獲取是非常容易的。所以,當前環境下電商搶占新零售等于是高溢價、高估值去拿下低估值的資源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搶籌機會。 傳統實體商業急需被改造 傳統的實體商業被改造的機會很高,當前情況下傳統商業的運營效率太低,無論是從數據、體系、改造等方面來看,相比于互聯網的精耕細作以及對人的各種深度體驗都是欠缺很多的,因此巨大的發展空間吸引著電商紛紛轉向線下。 線上線下融合乃順勢而為 電商開設線下店本質上來說是將線上線下打通。線上做得再好,始終是要把線上流量轉變為客流。傳統的線下渠道可以給消費者帶來相對較好的用戶體驗,而傳統的電商可以給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的商品,但如果把其中任何一個單拎出來,似乎都無法契合消費者的最終需求,所以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才會是真正的趨勢。其實從阿里、京東不斷入股線下零售、開設線下自營門店等布局,都是順勢而為。
電商和傳統實體店在加速融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方面?
體驗 對于傳統零售業來說,要讓用戶在線下擁有更好的體驗,可以做不同的商品跨界、集中體驗利用好空間、豐富消費場景等等。 關聯 對于商場來說,如果想要提升客戶粘性,就要關注消費者在場外的消費行為和關聯?,F在的很多商場的情況是當消費者人離開商場的時候,基本上就和商場沒什么關系了,而通過線上的技術,就可以做到與消費者24小時聯結,那么線下的商業就更有機會給消費者做導引,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方向。 大數據 對于電商來說,要考慮自身在線下發展的時候是否有用戶粘性,比如線上店銷售量很高,但緊隨而來的是居高不下的退貨量。其實可以基于大數據進行一個分析,然后把這些線上不太支持的產品轉移到線下直接銷售,就可以擴大產品的銷售額,帶來利潤,這也是所謂的多種渠道的銷售。 在互聯網+的新零售背景下,商場招商方面有哪些新思考? 理解人性 一個商場如果沒有互聯網思維的話,那肯定離死不遠了。一定要對商場的客群特點以及周圍競爭對手的客群特點進行了解,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都走在前面,而你還不了解你的客戶,那商場的發展結果應該不會好到哪里,所有的商業歸根到底是一個人的問題,沒有人就沒有線下的商業。 線上線下一體化 未來的零售其實會越來越模糊化,會將線上線下完全一體化去考慮,包括未來的大數據應用、物流對零售的服務、以及對VIP客戶的一些服務等,這會是未來零售的一個趨勢。具體的例子可以看現在的超市和百貨,他們是最傳統的零售業,所以受到電商的沖擊也是最大的,而未來他們會逐步往線上的方向走。發展大數據、VIP客戶、物流等對于這些傳統零售來說都是逃不開的。以后的產品也會越來越注重粘性和個性化服務,可以說以前的傳統零售是做大而全,比如商場要輻射1萬人,消費者每月來消費一次,但未來是做小而精,比如輻射1千人,但卻每周能來消費好幾次。 品牌需要提供多樣化服務 零售其實生活在每個人的身邊,現在的消費習慣其實基于線下的比較多,在購物體驗上也會有一些升級,比如在購物時,顧客可以直接掃碼進行購買線上產品,所以未來商場選擇品牌時可以結合這些特點,保證品牌可以提供多渠道、多數據、快捷的服務,說白了就是品牌可以基于人的不同要求和方式來進行滿足。 對2018乃至未來幾年有哪些新零售預測? 以大數據為驅動 小喇叭、樂鋪、中商數據都是基于大數據的思維。 會員模式 曾經線下會員卡帶來的數據是一種“雞肋”,如今新零售給店鋪更多科技元素,打通線上線下消費者數據,分析消費者有哪些不可或缺的需求。 去品牌化 更多的會基于人的個性、氣質去做對應的品牌塑造,而品牌本身則會更加注重故事性、獨特性。 場景化 品牌需要塑造每一個消費的場景,因為以后人的消費會越來越理智,普通的折扣、促銷已經無法吸引客戶的注意力。而場景卻可以融化消費者,勾起其購買的欲望。 智能化 其實不管怎么變,線下店都只能吸引部分人群,客流量和營業額都是固定的,但是通過線上卻能支持更多渠道去銷售自己的產品,所以線上有更多的價值體現。未來,硬件產品可能會越來越熱,比如VR、智能電器、無人超市等,阿里已經在西北地區建立了自己的開發部,我們未來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無人超市等智能化商業。 也有人認為,新零售的元年尚未到來,現在最多算是探索期,可能在2020年左右才會真的開啟元年,現在噱頭的意味更多一些。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俗話說商場如戰場,軍事策略對于商業來說總是有特別的警示意義。我們或許可以從各大電商的線下布局之戰中看出,電商要想有好的發展,勢必要從線上走到線下,線下開實體店為消費者提供一個體驗的場所,線下引流線上,線上線下相互強化,產生1+1>2的協同效應。而接下來零售業的變革不僅是渠道的融合,更要創造一種全新的商業形態,品牌商要考慮,如何將新零售變成一個新手段,高效利用新零售不斷升級的變化和技術,來幫助品牌升級。 未來,各路高手的“華山論劍“勢必將持續推動新零售的跨越式發展,而不管巨頭們怎么過招,最終受益的還是消費者,當購物消費都可以成為一場身心愉悅的感官盛宴時,我們就應該意識到“過去已去,未來已來”。